先来看两个视频:
由于近期的国内疫情与俄乌冲突,希望大家身体健康、世界和平成为了每个人的心愿。故而,我们考虑来一场「文艺复兴」,希望借助曾经非常流行的「黑人送祝福」,祈福一下。◎ 与淘宝卖家的沟通记录。我们简要了解了一下行业的情况,以及被摄者的身份。
非洲黑人的形象,他们说出的话语,他们认真的表演与周遭的拍摄环境综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奇幻之感。然而,「黑人送祝福」在中国的火热期,终究已经过去,它是否还能引起更多人注意,我们并不确定。不过,最近几个月,这种不知道该定义为商业活动还是行为艺术的形式,在中国以外的地区,却赢得了新的关注。网易公开课发布过一篇推文,名为《今年生日,男朋友给我点了5个非洲男人》,讲述了当时的情况。一个个相关视频中,在数千公里外的非洲大地,一群黑人在一片旷野之上,用闪亮的白牙和写满祝福语句的小黑板,搭配整齐的中文喊话,组成了一份神奇的礼物。◎ 2019年的「黑人祝你生日快乐」。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网易公开课
据一些网友的追溯,这种「黑人送祝福」的起源,最早出现在2015年8月。有一位朋友在非洲的朋友,在一张纸上写下了「天津加油」,并找到当地的黑人孩子举着拍照,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之后,有人从中嗅到了商机,开始在非洲构建相关的业务,以满足人们的需要,最终形成了一条产业链。这一产业后来扩散开,不仅是非洲,在一些经济不那么景气同时能满足人们猎奇心理的国家,也相继出现了类似业务。◎ 除非洲黑人外的其他送祝福主题。
图片来源:网易
随着时间流逝,「黑人送祝福」不再那么引人注目,只成为中国人给亲朋送祝福时的诸多选择之一。文中谈到,一款日本的独立游戏《主播女孩重度依赖》销量突破20万。为了进行庆祝,制作组成员准备了一份礼物:一群赤裸上身的非洲黑人,举着一张写着庆祝语的纸,用极为蹩脚的日语向游戏主角表达着爱意,异常喜感。◎ 非洲黑人祝贺《主播女孩重度依赖》销量突破20万。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游戏研究社
日本上至流行文化公司,下至普通青年,近几个月中,都开始逐渐拥抱这一对日本来讲非常新奇的业务。与国内情况不同的是,日本的「黑人送祝福」并非来源于淘宝这样的网店,而大多来源于一个名为「来自世界的惊喜动画」(世界からのサプライズ動画)的机构。机构的宣传语是「目标是全世界的笑容」(世界の笑顔を願う)。◎ 「来自世界的惊喜动画」官网宣传图。
图片来源:世界からのサプライズ動画
可选的背景和题材也非常多样,包括埃及金字塔、赞比亚、马拉维吉他歌、非洲民间舞蹈等等。黑人们喊的内容同样完全定制,且不局限于祝福,从漫画催更,到生活中对某位朋友的无语,乃至是对于亲戚的吐槽,应有尽有。当然,被摄的非洲黑人们明显并不知道手里的纸或者黑板上写的是什么内容,也不清楚自己说出的某种远方语言的发音究竟是什么意思,毕竟购买者需要的,更多只是一种节目效果。由于足够新奇和热闹,日本一些有影响力的媒体,像TBS也进行了相关报道。◎ 「来自世界的惊喜动画」不同主题的价格(部分)。
图片来源:世界からのサプライズ動画
但是,随着影响力扩散,这一业务涉嫌歧视的声音,也慢慢回荡起来。实际上,新奇过后,一些有关的问题也浮出水面,比如这种表演是否真的与「种族歧视」「人权交易」等问题相关。而探讨过程中,我们又了解到了另一件与非洲黑人和表演相关的事情。那就是,一些非洲黑人如何假扮索马里海盗,以骗过媒体。由于绑架了数百人并勒索数亿美元的赎金,他们被视为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法分子,以至于,东非海岸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世界航运业最危险的水域之一。大量记者前往索马里,采访海盗或相关人员,带回一手消息。可其实,很多记者采访的海盗都是当地或索马里附近国家的黑人假扮的,上当受骗的媒体甚至包括著名的《时代》。◎ 2010年,索马里附近的武装海盗。
图片来源:Wikipedia
2013年,为了调查情况,第四频道的记者奥斯曼(Jamal Osman)前往了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一个郊区的贫民窟。贫民窟中,杂居着大量肯尼亚和索马里人。阿丹说,他与朋友们正在当地从事一个行业,以欺骗和愚弄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们:当时经常有船只被扣押,船员遭到绑架,记者们需要大量关于索马里海盗的新闻。但真正的索马里海盗不能满足新闻的需要,所以阿丹等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他说:「我们假扮海盗,是因为我们有这个能力。他们(记者)找到老板,说『我们想采访海盗』。老板就来找我们,说『那些白人需要海盗』。然后他说『你们假扮成海盗』。」◎ 一张具有戏剧张力的索马里海盗与远方船只的照片,在2013年被《每日野兽》等多家媒体用作新闻插图。
图片来源:The Daily Beast
这个人竭尽所能地吹嘘自己的人脉,承诺让记者们接触到那些通常情况永远无法接触的「真正的活海盗」。他首先会开车,带着记者四处兜圈子,去象征性地寻找那些难以接近的海盗,并不断强调这些海盗的危险性。这一过程可能持续几天,以给记者塑造一种紧张气氛,消磨他们的耐心。随后,等到时机成熟,他们会联系像阿丹这样的假海盗,安排记者与所谓的「海盗」在一些避人耳目的地方见面,坐下来进行访谈。他们采访的这些「海盗」,不仅不是真的海盗,甚至未必是索马里人,比如阿丹就是肯尼亚人。采访完后,记者如获至宝,掮客则收获一笔不菲的费用。然后,收取的费用会由老板、掮客和假扮海盗的人分配。像阿丹这样从业不久的假海盗,每天大概能收到200美元的报酬。对于这种表演,他没有任何抵触心理,也不后悔。他说:「西方人认为非洲人是傻瓜。但我们已经意识到,我们不是傻瓜。我们比西方人聪明得多。我们在愚弄他们,但他们认为他们在愚弄我们。」◎ 被俄罗斯海军捕获的海盗船。
图片来源:Wikipedia
与阿丹这种新人比起来,海盗表演行业的资深从业人员巴希尔(Bashir,化名)的故事,更加传奇。面对第四频道的记者,作为老油条的巴希尔起初拒不承认他的身份。后来在记者的软磨硬泡下,才最终承认自己是一个「演员」。他的工作就不仅仅限于为一些媒体提供部分「真实信息」,还参与到更多方面。2010年2月,丹麦调查记者克拉特(Rasmus Krath)制作的纪录片《带着相机和卡拉什尼科夫的旅行》由丹麦广播公司播出,后续在全球约18个国家播放过。大名鼎鼎的《时代》,在2010年4月关于索马里海盗的报道中,也写到了巴希尔。这篇文章现在已经删除。其他一些媒体的记述中,可以了解到《时代》说他曾经是一名渔民,后来成为了海盗,他的特征是每次露出笑容时都会露出黑色的腐烂牙齿。◎ 《时代》上的相关文章已经删除。
图片来源:Time
面对采访,巴希尔声称自己每次都将其视为一场戏剧电影的表演。他说:「白人需要这些,我们就能得到报酬。我们演戏,而电影必须看起来很真实。无论你接受与否,这里其实没有海盗。」「(真的)海盗有了钱,为什么还要演电影?海盗有的是钱。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没有时间为了钱,向白人讲述他们的故事。」聊到这些后,对于「种族歧视」和「人权交易」等议题,我们展开了新的思考。对于这些表演「送祝福」的黑人来讲,他们看待这件事的方式,是否也与这些假扮索马里海盗的人类似?而潜意识中,我们可能会用一种俯视的姿态去看待他们,认为他们一定程度上付出了自己的尊严,迎合我们的期待与喜好,表演出一种带有荒诞氛围的气息,用一种反差感来满足我们的猎奇。可或许,他们也理解这些,并反过来也用一种愚弄的姿态来看待我们。很大程度上,关键词涵盖种族、身份、想象、文化冲突等等的后殖民主义,与非洲黑人表演这一问题,高度相关。二战后,美国与苏联成为世界两极,欧洲不再是世界的领袖,昔日亚非拉地区的殖民地掀起了此起彼伏的民族独立运动。世界秩序在表面上重新洗了牌,全世界的国家数量在几十年前迅速从两位数增加到三位数。但实际上,世界秩序的主导权,依然掌握在新兴强国与英、法等老牌殖民宗主国手中。看似实现了独立自主的原殖民地国家,依然深受影响,乃至被继续操控。不过,这种影响和操控方式不再像19世纪的殖民主义那样,殖民地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被宗主国完全控制。而是原殖民地国家独立后,难以彻底摆脱西方大国的掌控,仍然是西方的附庸。这就像法国社会学家阿明(Samir Amin)的「依附理论」所说的:「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世界秩序,仍然把第三世界视为半殖民地、准殖民地式的生产资料、劳动力资源,分别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讽刺殖民主义(左)和新殖民主义(右)的漫画。
图片来源:Twitter@LeftSentThis
新殖民主义广泛存在于原殖民地国家,引起了众多纷争。而到了1978年,在新殖民主义问题的基础上,美籍巴勒斯坦裔学者萨义德(Edward Said)发表了巨著《东方学》,提出了「后殖民主义」的概念。◎ 《东方学》是后殖民主义的发轫之作,在1978年出版后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争议。
作者:[美]爱德华·W. 萨义德
译者:王宇根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9年
他将以巴勒斯坦为核心的中东地区称为「东方」,表示东方不是一种自然存在,而是由西方人创造出来的、与西方相对立的一个「他者」的世界。「他者」(The Other)是一个在后殖民主义中常出现的概念,与「自我」(Self)相对。掌握话语权的西方人会将「自我」以外的非西方世界都视为「他者」,将双方截然对立,类似于一种「我」与「你」的区分,其中隐含着的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西方会以自己为中心,用自身的价值维度和道德尺度去想象东方的样貌、衡量东方的标准。西方在看待东方的过程中,透过带有文化偏见的有色眼镜去看,从未考虑过建立起一个对东方真实而深刻的认识,对东方认识的建立是为「自我」认同服务的。他们认为只有西方才能代表先进和优越,是整个世界的中心,其他地区都是野蛮、愚昧而无知的。这种观念指导下,「西优东劣」的价值体系被固定下来。体系建立后,东方对于西方来说,就成为了一个彻底的「他者」,成为了文明的反义词,处于完全的客体和被表述的地位。东方难以表达自身,无法为自己说话,只能被西方话语表述。诸如,西方大量的文学作品都会将东方男人塑造成野蛮或阳痿的形象,而将女人塑造成风骚或放浪的样子。◎ 这类文学作品中,典型代表是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的小说《情人》。其中的文学价值固然可取,但对东方地貌贫瘠而荒芜,东方男人优柔寡断、软弱阉割式的形象刻画也值得重视。图为电影《情人》剧照。
图片来源:豆瓣
他们没有话语权,无法基于自身视角和立场出发,对西方进行同等意义的表达。如果试图说话,就只能依托西方的话语体系。因为即便经济与政治上完成独立,文化上的话语权仍然被西方牢牢掌握着。可看到这里,你可能会疑惑,这不是西方与中东之间的问题吗?与非洲黑人有什么关系?事实上,随着后殖民主义影响力的扩大,「东方」的范畴亦开始扩大。东方不仅涵盖中东,也逐渐包括远东、拉丁美洲、非洲等一切非西方区域。比如中国,在19世纪末,傅满洲这类邪恶、野蛮的刻板形象被扣在中国人的头顶,「黄祸论」等说法于西方风行。◎ 1932年电影《傅满洲的面具》中的傅满洲。
图片来源:Wikipedia
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莱辛(Doris Lessing)的小说《野草在歌唱》中,津巴布韦黑人同样在殖民者的注视下,被描述为一群低劣、野蛮而暴力的下等民族。(关于《野草在歌唱》的分析,参见我们之前的文章《非洲荒野与欧洲文明,哪个更有力量?》)西方凭借话语权力,用他们想象出来的刻板印象来定义其他文明,令「东方」的概念逐渐适用于所有非西方中心国家。而到了现在,后殖民主义的范畴更不局限于地理分野和东西对立。它的内涵极大泛化,「西方」与「东方」逐渐被「强势」与「弱势」所替换。只要是相关的文化问题,都可以用这套理论来阐释。由于经济和政治上的优势,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在与非洲的文化关系上,都呈现出了「强势」与「弱势」的分野。这种想象的形成和强化,有赖于「显在」和「隐伏」两种形式。按照萨义德的解释,「显在」指的是「对东方社会、语言、文学、历史等所做的明确陈述」。19世纪的法国人种学者戈宾诺(Joseph Gobineau)在《人种不平等论》中,就明确表示白人是最高贵的人种,而东方人低劣,无法与西方对等。而当今社会与此相类似,只将白人与东方人的关系用其他两种人替换一下的描述,依旧不少。曾经,在西方对于东方的描述中,东方女性作为相比男性更弱势的一方,普遍会被塑造成更加愚蠢、耽于欲望的负面形象。持续流传下,这种形象便会逐渐成为许多人脑海中不言自明的共识。◎ 这种「隐伏」意识甚至会影响到一些广受赞誉的知识分子。如萨义德批评加缪「《局外人》中被杀的阿拉伯人没有名字……《鼠疫》中几十万阿拉伯人的死亡不被提及,只是白人殖民者们故事的中一个背景」。图为法国文豪加缪(Albert Camus)。
图片来源:The New Yorker
非洲黑人的话语权力就深受「显在」和「隐伏」这两方面裹挟,始终难以发展。一些人的「认知」由此更加稳固,甚至可能会给他们刻画出标准形象,比如他们全都能歌善舞、性格乐观、善于表演但没有文化。在此期间,由于经济和生活水平上的落后,弱势方可能还「参与了其自身的东方建构」。例如某些国家不考虑具体可行性,对于强势方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消费习惯完全照搬。导致的结果是,弱势方自己也成为强势方话语体系建构的同谋,既有的刻板认识被不断加固。在80年代,就有精英带领弱势者,在自身声音无法有效发出的情况下,选择用狂热的民族主义来应对强者的想象,用极端化来对抗文化的支配。这有些像是一种弱势方发现澄清和纠正无效之后,在种种情绪的驱使下的报复行为。当然,这种方式最终导致的结果,很可能是更大的仇恨与无法弥合的伤痕。而技术发达的当代,非洲黑人们或许又经由表演提供了另一种抵抗方式:当下信息的传播速度与下沉水平要远远高于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即便是经济条件不那么富裕的非洲黑人中,许多人也能使用智能手机和互联网,以了解整个世界。但他们走向了一条不同于上述两种方式的道路。亦或是说,他们走上了上述「内化」和「反抗」两种方式结合的道路。外部表现上,他们伪装出「内化」的表象,顺应强势者的文化和社会想象,以获取经济上的利益。内在精神中,就像海盗阿丹说的,他们不认为自己是傻瓜,他们在愚弄外界,并让外界认为他们是被愚弄者。一些社交媒体上,这种顺应和抵抗甚至被人称为「非洲忽悠局」。比如INS上一位用户在回答「非洲人也说英语?」这一问题时,就一本正经地答道:
「非洲人不会说英语。实际上,我们连一个英文单词都不认识,每当我们需要说英语时,我们就闭上眼睛召唤我们的祖先。」
◎ 「非洲忽悠局」是一种对于偏见和想象的迎合和反讽。
视频来源:Instagram@itssucrepea但事实上,这背后体现的依然是文化分歧与固有认知的加剧。因为这其中,始终存在的是一种文化上的对抗,而非文化上的交融。萨义德写作《东方学》,提出了后殖民主义。但他的理论后来被很多人滥用了,用作文化攻讦的用具。实际上,他的目的并非希望东方与西方、弱势者与强势者互相对抗。作为美籍巴勒斯坦裔,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矛盾个体,萨义德选择站在「他者」而非西方的视角来批判西方中心主义,旨在消除中心意识,打破西方对话语权的垄断,推动东方从舞台边缘人走向中央。◎ 萨义德的姓名就是一个典型的文化冲突和交流的例子。爱德华(Edward)是传统的英国名字,萨义德(Said)则是普遍的中东姓氏。萨义德童年时非常讨厌自己的名字,甚至要求别人必须称呼他的全名。
图片来源:Foreign Policy
可以说,他想做的是为强势者和弱势者互相观照对方时,提供新的视野:彼此间的「差异」不应成为隔阂与对立的根源,而应成为交流的起点和前进的契机。每一种文明都应有追求话语的平等和自我解释的权利,只有建立这种新的视野,沟通才会成为可能。文化之间水火不容的认知框架需要重建,强势文化对于弱势文化的固有认知也应得到更正。人们应当从一种「文明冲突」的模式中跳出来,跳出外来文化和民族文化、文化认同与文化对抗的漩涡,不带有偏见和高人一等的姿态去看待其他文化,以达成一种「文明融合」。「尽管激发我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政治现象的东方学产生兴趣的那种敌意和不平等依然存在,但现在人们至少已经达成了一种基本的共识:这些东西并不代表一种永恒的秩序,而只是一种历史经验,它们的终结,或至少是减弱,也许指日可待。」
用人文精神敦促矛盾的解决,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周遭的文化环境及异质文化做出理智判断,才能真正引领我们步入一个全球化浪潮下更加团结互利,而非不断重复固有偏见的未来。■参考资料
Adam Taylor. Random Guys In Kenya Are Making $200 A Day Telling Western Journalists They Are Somalia Pirates. Insider, 2013-04-03.Jamal Osman. Fake Somali Pirates Scam Western Journalists. The Daily Beast, 2017-07-11.[美]爱德华·W.萨义德. 东方学. 王宇根(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美]爱德华·W.萨义德. 文化与帝国主义. 李琨(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陶家俊. 身份认同导论. 外国文学. 2004,(02).Okny. 曾走红的黑人祝福产业,在日本迎来了第二春. 游戏研究社, 2022-02-15.Sense. 今年生日,男朋友给我点了5个非洲男人. 网易公开课, 2021-01-21.